![](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7-min.png)
专家与罗山县种粮大户在田间查看紫云英生长情况⑨7本报记者李运海摄
□本报记者李运海
紫云英与大米,一个是草,一个是粮食,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4月24日,记者随省农科院专家在罗山县调研当地紫云英节肥增效种植利用技术推广与示范情况时,专家与当地农民一致称赞紫云英当绿肥,不仅能减少化肥使用,还能促进稻米增产、品质提高,种紫云英的稻田产出的大米好看又好吃。
记忆中的香醇感回来了
49岁的包乃勇是罗山县周党镇桂店村人,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流转土地6800亩。他说:“自从2010年开始种紫云英以来,化肥使用量大幅减少,稻田里病虫害少了,稻米的颗粒变重,大米的外观、口感都好了,去年一亩地增收300元以上。”
其实说起来,信阳人对紫云英并不陌生。紫云英是我国水稻产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绿肥作物,信阳当地曾经大面积种植。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化肥大量使用,绿肥生产陡然滑坡,以至于人们常常感叹:粮食果蔬没有孩提时记忆中的香醇口感了